2023年7月21日,中国驻拉合尔总领事赵世人在馆内会见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文摘》执行主编塔耶布·艾贾兹一行,应约就中巴关系、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等接受采访。以下是采访问答实录的中文稿:
一、您出任中国驻拉合尔总领事已经一年有余,和领区各界接触交流频繁。您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高级外交官。能否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
感谢提问,我把它视为对我个人的“夸奖”,更是对中国作为巴基斯坦友好邻邦和战略合作伙伴的一种友好表示。我出生在中国南方浙江省一个水乡的普通平民家庭,小时候家境一般,我是一边上学(小学、中学)一边帮父母干活。上大学前从未离开过家乡。我在外交学院接受高等教育,然后通过严格的考试进入外交系统工作。外交是我热爱的事业,30多年来初衷不改。来巴基斯坦前,我相继供职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驻加纳共和国大使馆和驻丹麦大使馆,在印尼雅加达和美国华盛顿分别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我也有幸在国内的地方政府部门挂过职。我认为,和兴趣爱好相比,秉持开放心态,遵循自律意识,追求专业卓越,探索外部世界,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坚持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秘诀所在。
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参与、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个人的教育和职业生涯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取得的任何进步和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奋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培养。要感谢毛泽东主席亲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感谢邓小平先生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感谢习近平主席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他们才是真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领导人。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南亚次大陆,但我对巴基斯坦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也许这和我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与背景有关。可以肯定的是,这和中巴间存在的深厚传统友谊有关。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巴基斯坦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比如,都强调尊老爱幼,都重视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社群主义,当然也不忽视公民的个性化发展。我认为,作为一名外交官,个性特点不可缺,人格魅力也有助于更好地工作,但最重要的特质是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坚持政治正确,保持立场坚定,忠实有效地执行对外政策。
二、您如何理解中国取得的长足进步,以及这种崛起和发展背后体现的中国精神?当代中国将对世界发挥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生存和发展从未间断和停止过的文明古国。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文化底蕴深厚,国力雄厚,曾长期在世界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牢固的统一国家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生发出强烈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但进入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由于封建统治者治理不善和闭关锁国,加上西方列强的肆意侵略和残酷剥削,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进程遭受严重挫折,国力被极大削弱,人民倍感痛苦和屈辱。
正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国人民,让中国摆脱了不幸的命运,使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济社会再度腾飞,保持政治稳定,建设规模齐备的工业化体系,发展国防力量,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振兴文化文明,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更多份额和比例。中国重新赢得了尊严和荣耀,恢复了其在历史上应有的大国地位。
历史不能割断,更不能虚无,也不存在所谓的“终结”。当代中国14亿人民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携手迈进新征程,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扩张,不搞集团政治,不建“群”,不拉“小圈子”。中国的持续崛起和发展是人类之福、世界之幸,为世界和平、安全、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精神是个大题目,我尝试着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从哲学文化角度看,勤劳、勇敢、自律、爱好和平、传统与现代性相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正是传承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华文明从未间断。从政治和社会角度看,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公民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中国特色制度体系的成功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中国是否可以帮助巴基斯坦规划其发展愿景?中巴经济走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如何看待它在地区的存在以及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人民一向怀有好感和善意。我们为巴基斯坦朋友专门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汉语词汇--“巴铁”。反之亦然。我通过个人观察以及与当地人打交道也常常有这种感觉,巴基斯坦普通民众很喜欢和中国人照相,巴人民对中国人也充满热情。
中巴是好邻居好朋友,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传统友谊历经风雨考验,独一无二。两国在双边和多边各领域相互支持,患难与共。中方珍视与巴方的长期关系,致力于进一步发展中巴睦邻友好情谊,正在努力构建更加紧密、更加坚强、更富韧性的中巴命运共同体。
巴是主权国家,理应由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治理、发展和命运掌握在巴各族人民手中。巴基斯坦人民很有韧劲,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家的事务。中国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为巴设计路线图或发展愿景。中国始终将巴基斯坦置于周边外交优先方向,秉持最大尊重、善意和诚意,十分乐见在南亚次大陆出现一个稳定、发展、繁荣的巴基斯坦,这符合中巴两国、地区乃至世界的根本利益。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友谊与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象征和典范。走廊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工程,充分而生动地体现了中方对巴基斯坦发展及地区互联互通的坚定承诺和有力支持。
走廊是巴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驱动力。十年来,走廊建设涵盖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信息技术、防灾减灾经验交流等领域,取得了早期收获和丰硕成果,为解决巴基础设施和电力赤字、改善民生、加强人文交流和促进互联互通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2年底,中方对走廊相关项目的投资已累计超过250亿美元,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就业15.5万人。建成13个装机总量为8020兆瓦的发电项目和一条4000兆瓦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今年是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走廊建设已进入第二阶段。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为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和走廊建设迈上新阶段而采取的重大外交举措。去年11月夏巴兹总理首度成功访华,前不久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联合合作委员会特别会议暨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两国政府达成了更多共识。巴国内政局趋稳,中巴双方将更多关注经济特区、产业转移、农业合作、可再生能源合作等领域。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工程也将加快步伐。相信未来走廊建设将沿着正确轨道加速推进,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旨在实现地缘经济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它不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没有任何地缘战略或军事色彩。中国提出这一倡议、推进这一重大工程,就是希望和各国共享进步和繁荣,促进地区和平发展。走廊不应被视为中国送给巴基斯坦的一份礼物,更应被看作是一项合作项目和共同事业,中巴双方对走廊项目拥有共同所有权,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和义务。必须看到,不是所有人特别是那些戴着滤镜和有色眼镜的人或势力,都愿意看到走廊顺利进展,愿意看到中巴关系强劲发展。你不用去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但你需要唤醒那些沉睡在梦乡里的人。走廊的未来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对中巴两国来说,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抵制涉走廊的虚假叙事,进一步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努力让走廊建设更具韧性、更有活力、更可持续。作为走廊项目落地的东道国和利益攸关方,巴方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事情,付出更多努力。我们衷心祝愿巴基斯坦和本地区享有和平、和谐、安宁和发展。
四、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演进。国际社会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日益增多。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在中国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成长为世界主要大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强大的国防、创新的科技,是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我坚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拥有更多发言权和话语权,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为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世界带来新的更多机遇。中国式现代化覆盖了14亿多人口,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走稳了走好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将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共有和共同发展提供新的范式和更多选择。
中国始终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唯一出路。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坚持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致力于建设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干涉别国内政和“双重标准”。中国始终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呼吁其他国家一起走这条路,通过发展自己影响别人,为世界和平、安全与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努力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反对“脱钩”、“去风险”和“断链”。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追求通过协商协作实现共同增长。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致力于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我们将继续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愿为全球发展合作作出更多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致力于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建设均衡普惠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挑战,也孕育生机和希望。中国人民是乐观的,愿与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中国是如何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疫后经济社会恢复增长方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新冠疫情几乎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延宕了三年,目前在中国已经得到完全有效控制。中国民众的经济社会生活也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恢复了正常。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经受住了多轮疫情冲击。中国政府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领导全国人民和新冠疫情进行坚决斗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从主要国家中最少的重症病例和最低的死亡率可以看出,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成功抗击疫情的故事。
中国成功抗击新冠疫情主要归功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党和政府出台了科学有效、符合实际的防疫抗疫政策,并根据疫情发展作出动态调整。二是中国拥有强大的政治和体制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三也是更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力和动员力。
现在,新冠疫情已得到遏制,但并未完全消失。人类社会的全部灾难史告诫我们,大规模流行病不会来去无踪影,需要我们科学对待、合作应对,而不能搞政治化或泛化。世界已进入“后疫情”时代,各国都在为社会稳定、经济复苏而努力。中国也不例外。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是当务之急,也是艰巨挑战。我们要坚持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新经济发展格局,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企业振兴发展战略,更好地促进出口贸易,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今年头六个月,中国经济复苏向好,社会面继续保持稳定。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速为6.3%。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和可持续增长充满信心。